上个月某网红带货现场就翻车了——主播正讲解护肤品,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不明购物链接。根据《办法》第十五条,平台必须设置实时中断违规广告的技术措施。遇到这种情况记住三步走:
某MCN机构去年因此被罚47万元,就是栽在"未即时断开第三方违规链接"这条上。现在正规直播间都会在控台设置关键词触发屏蔽系统,比如出现"最特效""根治"等违禁词自动切断推流。
最近接到家长投诉:孩子看动画片时突然跳出抽卡手游广告,角色形象和正片几乎一样。这种情况触碰了《办法》第二十一条的未成年人保护条款。实测发现两个应对妙招:
上周末和老同学聚餐,发现大家手机里的汽车广告各不相同——开路虎的收到高端楼盘推荐,开电瓶车的看到电动车促销。这种"精准投放"要符合《办法》第七条规定的明示收集规则。检查你常用的APP:
✅ 设置里能找到独立的"广告偏好管理"入口
❌ 强制勾选"同意个性化推荐"才能使用基础功能
某头部社交平台今年三月刚吃过罚单,就因为把用户职业信息同步给了广告系统却没单独告知。
前阵子某养生号文章刷屏,开头讲中医理论,结尾突然推荐"宫廷秘方"膏药。这类擦边球广告要对照《办法》第九条的显著标识要求。教你肉眼识别技巧:
某健康资讯平台去年被责令整改,就是因为他们把降压药广告包装成"医学前沿"专栏文章。
双十一前635香烟网的手机每天收到23条促销短信,直到用了这招:在《办法》第二十三条框架下,向运营商发送"0000"到106开头发送端口,实测能屏蔽93%的商业短信。但要注意:
某电商平台上月刚被约谈,就是因为他们把新用户的拒收期限设置为"最短30天",这明显违反《办法》中"即时生效"的强制规定。
做广告监测这些年,最欣慰的变动是监管手段越来越"聪明"。去年某次专项行动中,监管部门用作者语义分析+区块链存证的组合拳,三天就锁定217家违规企业。但身为普通网民,咱们也要练就火眼金睛——下次看到"三天美白"的化妆品广告,不妨反问一句:这么神奇咋不去申请诺贝尔奖呢?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